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_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体现了慎医的哪个误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事情节今译:起初,扁鹊通过观察,指出蔡桓公有病在肌肤纹理之间,不治会变严重。蔡桓公不以为意,还讥讽扁鹊。第二次,扁鹊又指出,蔡桓公的病情加深了,已经在肌肉里了,希望能早日治疗,蔡桓公依然不相信他的言论。第三次,扁鹊再次指出,蔡桓公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蔡桓公还是不理睬,还很不高兴。最后一次,扁鹊看到蔡桓公掉头就跑,并指出,蔡桓公已经病入骨髓,谁也无法医治了。果然,蔡桓公发病了,这时候再去找扁鹊,他人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最后也病死了。

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指“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

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 

讳疾忌医的近义词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讳疾忌医”偏重在“怕人批评,不愿意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则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掩饰错误、缺点。 

该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