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写作背景_独坐敬亭山写作背景资料简介

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他南下宣城。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独自一人游览敬亭山的情趣。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是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

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