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原文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原文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原文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意思是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送友人》一诗,通篇情感,皆缘于送别杜甫。
“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李白初到兖州,就曾作如此表白,为实现思想,甘心于如同飘转的蓬草,浪迹四方。
《送友人》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为同时作,是篇续作,正篇诗题上己有“送杜二甫”,续作便径写“送友人”三字。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皆以此诗似为别友人之作。
前有送诗,继写别诗,二者关联,诗意延伸。
细审两人的往来诗,足见相处时久,相知良深。
李杜相聚,决不限于天宝三载遇于梁宋到翌年秋在石门分别这一年多时光,更早于此时的聚会却向为研究家们忽落。
据新说,李白与杜甫初聚,最迟在开元二十四年,时李白初居兖州,杜甫省亲居住其父杜闲的官舍,两人都有同期作于兖州的作品。
研究这些作品系年,因知同在东鲁。
自“行歌泗水春”,相伴漫步在鲁门东泗水畔。
以后,聚会渐频,友情递增。
李诗《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和《戏赠杜甫》;杜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和《赠李白》是两人兖州相聚的后期作品,李白在送杜诗中与出异出其他尧祠送客诗的新切情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举杯握别,《送友人》写杜甫刚刚离去,《沙丘城下寄杜甫》写思念。
三首诗中感情脉络相合,可视为组诗。
以“李白一斗诗百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句,可见杜甫之推崇钦敬李白。
白诗“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句,可见思念杜甫之切。
《送友人》诗中情愫,系因与挚友分别,从诗人遥望长空挥手惜别的神态,可以推想所送友人的形象。
“落日故人情”,这“故人”是谁?是一起月下泛舟之伴,是共同狩猎孟渚之友,是同游齐州的故交,是携手同行漫步甑山的弟兄,即几天前共饮于范氏家中的杜甫。
“登临遍池台”一个“遍”字,写出相聚频繁。
于今落日时分,分别在石门路上,不由举手劳劳,两情依依,一再赋诗。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有“故有入我梦”句,当是石门宴请景再现梦中。
如此一再互称故人,其意颇耐寻味。
《送友人》一诗,为杜甫所重,作《梦李白二首》,其二以“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开头,显系化“浮云游子意”而成。
杜甫思念李白,也怀念东鲁,怀念北郭的青山、东城的白水。
我赞成这个作者的看法,不过究竟送的是谁恐怕是千古之谜了~
杜甫
根据研究资料介绍,李白的《送友人》中的友人是指杜甫。李白相继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举杯与杜甫握别,第二首《送友人》是写杜甫刚刚离去,而第三首则是《沙丘城下寄杜甫》写思念好友杜甫,研究认为这三首诗中的感情脉络相合,应该可视为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