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回来。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柏之中的一片坟墓。”兔从狗洞出入,野鸡从屋梁上飞过,院子里生满了野谷,井上生了野菜。采下野谷做饭,摘下野菜做汤,汤和饭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与谁分享。出门望着东方,泪水滴落在衣服上。
或者:
《十五从军征》 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此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不是老兵回家时心情反而不好,而是他心情就没好过。
此诗描写的是士兵长期行军在外、思念家乡,以及年老之后回家途中的犹疑彷徨。
鉴于题主只问为什么回家的时候心情不好,我也就只回答这个问题。
回家本来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几十年都没回过家,几十年对家乡日思夜想,好不容易回到家了,怎么能不开心?但士兵年纪轻轻、正是韶华就被迫离开家乡,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几十年过去了。时光弹指一挥,自己老得军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废物了,这才被遣送回家,这得过了多长时间。
春秋初年,由于通讯不畅,生产力不发达,几十年过去,家里的环境也许没什么变化,但认识的人必然是物是人非。父母长辈都已经死光了,儿时的伙伴兴许都认为自己打仗打死了,早就忘记了我这个人,更小的孩子当然根本都不认识自己,自己对于家乡似乎就是一个外来者、局外人。
这里是士兵的家,明明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然而这里的一切却与自己无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都知道这是千古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为什么写得好,我也是想了好久才想明白:杨柳依依,风景无限美好,诗人却要离开。要知道,在面临长别的时候,家长的风景越是美好,诗人就会越加不舍,越加悲伤,心情就会越加沉重。而回家的时候,心情本是非常兴奋、期待的,但氛围却如此萧瑟苍凉,诗人开开心心回家,但想到回家自己兴许根本就没着落,无疑是给开心的容颜上泼一盆冷水,这该是有多伤心?
这一反一正,把诗人离开时的哀伤不舍,回家时的失落无奈,表现得特别充分、厚重,凝滞绵长。悲伤离开的时候春光明媚,兴致冲冲回家的时候肃杀苍凉,真是天意弄人啊!
更让人痛苦的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有个词,叫做举目无亲。
没有长辈可依靠、没有知心人可以诉说,没有心上人在等待,没有儿孙满堂。
世界之大,我一无所有,唯一牵肠挂肚的就是我的家乡,好不容易回家,我才知道,这个自己日思夜想的地方,也是连一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的地方,想把这种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的渠道都没有,我想把自己这几十年来胜利的自豪、痛苦的折磨、无数个在黑夜中思念家乡的深切一一诉说,但没有人可以说、也没人理解。
这里的一切和我是如此的陌生,他们完全有可能把我当做一个入侵者、外来人一般看待。但如果不回到这里,自己又能去哪里呢?
岂不凄凉?
甚是凄凉!
这首诗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宋之问是犯了事,有可能连累了家人。他回家的时候是在想,自己的罪行有没有连累家人,他们有没有因为自己而充军、坐牢,自己回去会不会被乡里人鄙视,所以路上心情无比矛盾。
这首诗和乐府《十五从军征》以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更接近。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