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二是甜蜜中带着苦涩的青年,“才下眉头,去上心头”;三是孤苦无依的晚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词风婉转细腻,自成一家。
然而她也有豪放的时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在面对南宋朝廷的无能,和丈夫的懦弱时,她也能高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后世称她“词压江南,文盖塞北”,不是没有道理的。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李清照年轻时写的一首肉麻词,描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幽会的情景,词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
这首词名为《浣溪沙·闺情》。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后世对这首词争议还是很大的,很多人认为这首词应该不是李清照所写。
第一是因为李清照没有与人幽会的经历。
再有一个就是有人认为这首词用词放诞,有污李清照之名。
我们也知道,古代对女子诸多束缚,尤其是随着理学的盛行,对女子又多了几分苛刻。
稍晚于李清照的另一个女词人朱淑真,向往自由的爱情,却为世俗所不容,连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在她抑郁而逝后,将她的词作付之一炬。
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李清照生于北宋的书香门第,那时理学对人的荼毒还没那么深,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不是迂腐顽固之辈,李清照的闺中生活还是相对自由的,不然也不会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哪个少女不怀春?也许她年少时也有过爱慕的对象,两人也曾相约幽会。
也许她确实不曾与人幽会,但是少女对于爱情总是向往的。
所以若说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也是说得过去的。
词的上半阕,寥寥几字,刻画了一个天真烂漫,娇艳如鲜花的少女形象。
她的脸上贴着绣画,莞尔一笑,便如夏日盛开的荷花。
头上戴着鸭形的发饰,衬托着脸颊更加生动美丽。
她眼中含情,好像在思念心上人。
从笑脸到发饰又到眼波,词人笔下的少女无一不精致,无一不生动,让人想到了诗经中的《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从“绣面芙蓉”、和“斜飞宝鸭”不难看出女子是精心打扮过的。
而少女为何要盛装打扮呢?词人没有明说,但是从“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可以看出此时的女子是带着娇羞的。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大概便是如此。
而接着下半阕词人着重刻画女子的心理活动。
她的脸上满是温情,呈现在她眼前的是她写了一半的信笺,上面全是她的相思怨艾之辞。
不知不觉中,月上阑干,花儿在月光下摇曳生姿,花好月圆,正是男女幽会的好时光呢。
南宋词人在《词源》中曾言“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需要承上接下”。
而这首词中从上片女子的“眼波”到下片的“一面风情”,衔接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因为思念情人,所以才会眼波流动,满面温情,也正因为爱而不见,少女才会将满腔的情思和娇嗔诉诸笔端。
最后的“月移花影”一句既是写景,也抒发了少女美好的愿望。
全词从少女的容貌打扮,到内心世界,一字一句,都表达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
语言活泼清丽,顺着词人的笔墨,我们看到了一个大胆追爱、天真烂漫的少女。
但是后世对这首词却一直争议不休,有人评价“摹写娇态,曲尽如画”,也有人说“此尤不类,污易安也”。
李清照最肉麻的诗句是“因了那句话,愿化作春雨来,细细地点你满头花”。
这是因为此诗句表现了她深深的爱慕之情,将自己所有的生命都愿意奉献给心爱的人,让人感受到她无尽的柔情和浓郁的爱意。
此外,李清照所写的许多诗歌也是以爱情为主题,表现出她纵情感受人生的真挚态度和执着追求美好爱情的信念,是具有很高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的代表作。
李清照最肉麻的诗句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该诗句表达了对爱情的绵长思念和对自身身材不甚自信的倾诉,是李清照情感真挚、自我描绘的一篇精华。
同时也反映了李清照身体状况的羞愧和渴望得到爱情的可贵。
李清照最肉麻的诗句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所描述的是梅花的瘦长和柿子的丰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爱情味道。
这句诗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用形象的比喻和明亮的色彩变化来体现情感的丰富和微妙。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生命的热爱。
此诗细腻而缠绵,深情而肉麻,既有文学的美感又有情感的表现。
李清照肉麻的诗句不少,但最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肉麻诗句应该是《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诗充满唯美主义色彩,以恬静的情境与绵长的意境构成了一种空灵、唯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肉麻的诗句在当时的社会非常流行,其在唯美主义文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是表达美好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今天,这些诗句仍旧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