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的感情:对妻子的思念和对稳定生活的向往。
问君归期未有期,表明了漂泊的生活遥遥无期,而诗人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特别是在巴山夜雨,秋池水涨的时节,更显忧伤。诗人期盼的,还是遥远的过去,两人对坐,剪烛夜话,安守平淡,白头到老。到那时候,在回想巴山夜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文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在长安的夫人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团圆、共叙旧情的美好心愿。
朦胧诗人竟然写出如水情
这是李商隐在巴蜀当地方官时候的一首回信诗歌,由“西窗烛”可见是妻子询问归期,宦游之人身不由己诗歌有问有答,问答中言不由衷,蜀地的夜雨,夜晚的情景刻画特别传神。有夫妻二人的隔空神遇问答,这个穿越了时空,暗示了雨大且蜀道漫漫,充分显示了言不由衷间对妻子的思念,以及一种淡淡的歉意,甚至还有一丝自责。
李商隐性格内向而敏感,由于不慎误入牛李党争恶性漩涡,一辈子被整,心中苦闷难以示人,以故出现许多“无题诗”,但像本诗这样恬淡入水的,估计在年轻时候。
这首诗是李商隐旅居四川之时,秋雨秋风,勾起了诗人对身居长安妻子无限怀念所写的一首秋雨寄北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通过作者客居它乡,看到凄风苦雨,这个寂寞无聊孤独的夜里,深深怀念远在千里之外妻子的无尽情思。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诗人美好的瑕想,会有那么一天,当我与妻子团聚之时,我一定会向妻子倾诉这个秋雨寂寞相思之情。
全诗通过作者回复对妻子的回答,触及眼前的凄风苦雨,将眼前对妻子的怀念之情一层一层推向高峰,我个人觉得,全唐诗中,对妻子相思之情的描写,莫过于此诗。
先大概翻译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大意是指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何当两个字写出时间待定,表达出作者心目中的念想,有对与朋友相见的期盼,然后整句话也表达出作者心目中的强烈思念之情,有无数的言语想要跟对方表达。以前谈异地恋的时候,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不见的时候无比思念,在见的路上心情无比期待与激动。见面后真的有说不完的相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何时。剪西窗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更明亮,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再回溯。
诗人游宦在外,寄诗给家中妻子,叹息身不由己,展望未来相聚情景。
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在烛光摇曳的晚上促膝长谈,互相倾诉离别后的相思,尤其要诉说下夜雨巴山,水满池涨时那浓重的离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这属于想像描写,用别后重聚情景的描写,表现离愁之重,别情之浓。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不能为之,而假设之,更显诗人的无奈与执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时正是巴山夜雨。苍莽巴山,峰峦耸秀,云迷深谷,雾游奇峰。如丝的秋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秋雨渐渐涨满秋池。
此时夜深,闺中独坐。闺妇独处离愁,夜深不寐,为远方的夫君平添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远方的夫君啊何时可归。
妻啊,你问我归来的日期,可这连绵秋雨却让我何时归家。夫在别地,离愁别绪,黯然神伤,羁旅之愁,难归之苦,更上心头。何当共剪西窗烛。现在夫君正在西窗下阅读你的信,而窗外的秋雨淅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秋池已满了,而夫君更是夜深难寐,独剪残烛,心里郁闷孤寂,思归之切,盼望与妻团聚。
不论千山万苦,夫君必定越过重重巴山夜雨,与妻相聚,夫妻双双共剪西窗之烛,共亨欢乐时光。
拿年轻时的一首旧作来做个回答吧
雨又重起
湿了无眠的夜
梦去,梦去
身为客
偕孑然生息
踩潮,独自吟哦
古唐一首多情的诗
何人多情
巴山依旧
西窗如旧
秋池空涨
无烛,无烛
欲泪
欲焚
生了烛花梦去
1992.08.13夜半听雨
写出了作者急切盼望着和妻子重逢的愿望。
这里有一个意象,我觉得历来被人们错解,就是“共剪西窗烛”——
人们都认为是回到家后和妻子夜里共叙离情时,时间久了蜡烛的灯芯长了,于是用剪子剪掉。
假如是两人一起剪,似乎不太好操作剪刀,于是理解成有时作者剪,有时妻子剪。去年偶尔听到康震老师在“传唱经典”的节目上也是这样解释的,倍感失望。
让我看来,如果是这样解读则毫无诗意了,如果是这样解读这首诗也不会流传到今天。
我的解读是=====剪的不是蜡烛灯芯,而是烛光。剪刀也不是真剪刀,而是两个人的影子。整个的意象是从窗外看两个人的影子像剪刀一样(时开时合)。
为什么两个人的影子会像剪刀一样时开时合呢?因为两个人倾诉离别之情每至动情处便相拥在一起,如此反复而已。
这就是我对此句的解读 ,非常遗憾 自古到今 上至学者专家 我还没见到和我认识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