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是“知”和“行”统一、并重的理念,强调知识理论和行动实践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而不能割裂开来。
具体来说,知行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识和行为要互相融会贯通,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识,而应该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而行为实践也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只有将知识与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二是知识与行动相统一,强调理论知识要付诸行动,行动经历则要通过反思得到反馈和指导,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理论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与行为相统一,它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仅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也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字面意思是认知和行为合二为一。这个是儒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心学认为人的思想认知与人的行为相契合的时候,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1.知行合一是指认识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