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评价鲁迅说:“鲁迅的热心于扶植青年的一件事情,是大家都在说的,但他的因此而受到痛苦的深刻,却很少有人知道。”
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大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而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著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五四”时期,“性的解放”被当成“个性解放”的一个主要内容,性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中的一个主要小说品种。所以,郁达夫企图从“性”的领域去挖掘“人”,寻找自我与自我生存的意义,并透过自我来探究社会。这方面表现最典型的是《沉沦》。郁达夫在小说中大胆刻画“零余者”形象,大胆暴露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种种扭曲、行为上的种种变态和病态,大胆展示时代的忧郁病,从而抨击封建礼俗对人性的扼杀,表现出人们对正常人性的向往与追求,抒发因新旧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心灵苦闷。 《沉沦》使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激动的,就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反封建的“性的解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