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岑参《送李翥游江外》“霜降衣仍单”
元稹《咏廿四气诗 霜降九月中》“空天万里霜”
韦建《泊舟盱眙》“霜降夕流清”
江定斋的《列岫亭》“霜降水无痕”
1.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
2.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3.霜降有霜,稻像霸王。
4.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寒霜降是指寒露和霜降这两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背诵的节气歌,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但是他是怎么形成的呢?每个节气代表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甚至被称为我国第五大发明。始于商周,成于秦汉,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制定《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每节气之间相隔半月左右,每月两节气,每个季度分六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露秋,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那么,“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原理又是什么呢?其实它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斗柄指向来确定的,即“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故“二十四节气”又名“星辰历”。
沿用至今的则是明朝(1654年)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即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将黄道面看成一圆,即360°,将其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0度起点为春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当日昼夜时间相等。而后太阳光则由直射赤道逐渐北移到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我国为节气为“夏至”,当日为一年中白昼最长。此后太阳光由北向南回归赤道,再次直射赤道时,节为“秋分”,当日昼夜时长相等。当太阳光南移至南回归线时,时值“冬至”,当日为一年中黑夜最长,随后太阳光由南回归线往北移……如此周而复始,春发夏练秋收冬藏。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更寒。廿四节气占一半,一个更比一个寒。秋冬过后天渐暖,一年四季再循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少哪一个都??行,周而复始又一年。
寒冬盼着天转暖,夏天太热又盼寒。人类活在节气里,循序渐近才周全。各位看官,不知以为然否?
霜降气温低,和霜降比起来寒露根本不算冷。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以“寒”字命名的节气,表明了寒露节气时的气候是偏寒凉的,但是寒露节气时的天气和霜降节气时的天气比起来还差得远,霜降节气时气温普遍在20°以下,北方地区甚至开始飘起小雪。所以,秋天真正的寒冷天气还是要数霜降节气。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寒露时节不同地区 的气温也是不同的,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气温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六个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在8月7-9日之间,它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说法。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