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写六国论是为了表达他对当时外交政策的不同意见 当时宋朝虽然经济发达 但是武力不如周边的辽国西夏等(为了防止太祖陈桥兵变再演 所以重文轻武) 为了换取和平每年给他们送财富 苏洵认为这样会减弱国力最终导致灭亡宋和六国的共同点就是武力落后
正确做法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的《六国论》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敌国任意宰割,首先必须自己强大,只有自己强大了,别的国家才不敢欺负你,其次,对世界霸权囯家,不能逆来顺受,要敢于亮剑,更不能贿赂这些强国,要和爱好和平的国家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强敌。
这种观点,放在当代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一个国家,一味地向他国示弱,难免会引起别国的不良企图。所以,发展自己的综合实力,让别人不敢随意欺负才是硬道理。
这是一篇典型的借古讽今的政论文。从北宋开国,一直到靖康之变,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失地,举国上下都是念念不忘,他们都有着一颗未点的朱砂痣。尤其是檀渊之盟后,燕云十六州算是没有了收复的希望。在能够大胜敌人的情况下,宋真宗还是签订了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城下之盟。
后来西边的党项族建立了夏国,也开始对抗起了宋廷,即使有了“河湟开边”,但是对于西夏的妥协,也是让朝廷难以收拾。在此之前的庆历增币,更是辽朝对宋国的索求无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洵写了这篇应制政论文《六国论》。他明里是批评六国,对于秦国的妥协,用土地换取和平,其实也就是指责朝廷的绥靖政策。
清朝的浦起龙这样评价:“赂字篇眼,紧粘后祸,为鉴警时也。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中肯,而警时则此较激切。以地赂,以金增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他的意思就是说,苏洵的《六国论》,意在警时。
首先,《六国论》题目明确。体裁是“论”论题是“六国”,言简意赅。可以成为后世写议论文,拟题的示范。
其次,《六国论》结构清晰。首段开门见山,直指要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六国论》二三段分别围绕“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展开论述,脉络清晰。六国的情况分门别类,可见作者思维之清。在第四段得出论断,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结尾的第五段引申,指出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的不可取。全文脉络分明,头绪清楚。
第三,《六国论》推理严密。第二段中,作者指出赂秦的三个国家,赂秦此举对国家的从实力到气势上的损害。第三段自然段从齐燕赵三国不曾以地赂秦展开论述,然而各国情况又不尽相同。作者分别做出论述,齐国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国与赵国相同点都是“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到了燕国派荆轲刺秦王,“始速祸焉”;赵国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最后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论据充分,讲究逻辑,以理服人。
第四,《六国论》语言犀利。文章写赂秦的三国土地来之不易,做了如下描述:“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三字句,简明扼要,写出创业艰难。而“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从四字句到五字句,一气呵成,入木三分,将不肖子孙的“踢江山”的丑态毕现无遗。而“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的“又”字,写出了赂秦者的无奈与可悲。这段论述,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作者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思完全表露出来。至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样的比喻句,一语中的,更是千古名句。全文字字珠玑,愤郁激切,感慨至深。
第五,《六国论》主旨深远。千古不朽的文章就在于所阐发的道理,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永不过时。作者在第四段感慨:“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从北宋建国至老苏成人,其见证着北宋面对契丹、西夏等游牧民族的入侵时,采取“贿赂求苟安”的国策,并为此忧心。写《六国论》也有借古讽今之意味。事实表明:宋廷的软弱政策,最终导致靖康之难,宋钦宗、宋徽宗被俘虏,只得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