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李商隐_无题李商隐赏析

如何理解李商隐《无题》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史料记载,这首诗是李商隐大约15-17岁,在玉阳山学道时创作的。全诗以女性口吻表述,写离别相思,表两情誓死不渝。而此女性,当是灵都观的宋华阳,也就是李商隐暗恋已久的梦中情人。最爱的人不能相见相守,反而要别离,忍着心中巨大的痛苦,却又怀揣着对爱情的执着,轻声诉说,寄语上天,堪称情诗第一篇。

与宋华阳一面生情愫,情窦初开的李商隐内心爱慕的闸门再也关不上了。彼时,大唐民风虽开放,但总归教法使然,李商隐与宋华阳之相识相恋,也不是不论世俗,但绝不能为外人道。然狂热的相思之情让李商隐期待着与她再次相见,不料等来的是无情的分离。李商隐其实是明了的,此次一别,难有再相逢,绝望和压抑一起涌上心头。李商隐还知道,宋华阳也分明深深地爱着他,无奈,不能相见,也无法表白。

想见面不易,分别更难,就连东风都把惆怅的往事吹不散,更让窗外的花儿愁谢一地。华阳吾爱,分明这就是诀别,再见到你只有往生天!我对你的爱呀,就像那春蚕,吐尽最后一丝才是解脱;我想念你的情怀,就像那蜡烛,燃尽最后的自己,一切变成了灰,才是我最后的缠绵。满眼凄惨荒凉之感!

晨阳升起,抹去泪水,宋华阳对着铜镜梳妆。面对现实,她既舍不得与李郎的分离,可又期盼能有一见。于是,她为了能给郎君留下最美好的记忆,也愁却女人快速衰老的容颜,勤于妆容。但满心惆怅的思绪,终究杂乱不堪。“月光寒”不仅仅是夜里的寒冷,更是宋氏女心里的凄凉。

伊就住在那蓬山(蓬莱)上啊,咫尺之间,可惜,我连见你一面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就托青鸟代替我去问候你,带去我的相思吧。到这里,李商隐,这位诗词巨匠,能把心底最脆弱的情感告知后世,实在也是情动不已。缠绵之间,旖旎之际,情感的爆发到了最高处。从这里实际上看得出,李商隐透破诗境,发出了对华阳女士的万千惜恋和永久怀念。

青鸟是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李商隐借青鸟送去给华阳的讯息,其实心底最为没落。本来就是传说,寄青鸟代替我给我爱的人送去祝福,可是,天地间哪有李郎与华阳的真爱存在?哪怕不再相见,但愿祝福永远。我最爱的人啊,情爱永在心间!

慨叹古人,珍惜现在。每每读到此诗,万千情感奔泄不已。

林君感谢朋友们的阅读!

首先我给大家先介绍一下这首诗:

唐·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因为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主题的题目,所以取名为无题。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寄情诗,表达了诗人的相思情,因情的缠绵悱恻,而内心的无比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爱情誓言,诗人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青鸟的身上。

在当时的唐代,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所明知,而诗人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

因此他只能以诗寄情,并隐其题目,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故事的诗,此诗即是其中一首。

整首诗围绕着“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以两“难”叠加,从客观情态上写到主观情态,第一个“难”是指相见的艰难,第二个难则是心中的难受之感,即将分别得痛苦。两个“难”字更突出了难舍难分的情态和诗人的离别思念之苦。第三、第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第五、第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第七、第八两句中的设想就是:“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思想感情】: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所以取名为无题。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寄情诗,表达了诗人的相思情,因情的缠绵悱恻,而内心的无比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誓言,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青鸟的身上。“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以两“难”叠加,从客观情态写道主观情态,第一个“难”是指相见的艰难,第二个难则是心中的难受之感,即将分别得痛苦。两个“难”字更突出了难舍难分的情态和作者的离别之苦。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感悟:

这首唐诗写的是李商隐对自己错过一段情感的回忆和遗憾。

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曾经被家人送到玉阳山去修道。在当时却结识了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两人朝夕相处,爱情的种子埋下了萌芽。可叹因为清规戒律,两人情意不能为外人所知,这也成为了李商隐心中永远的痛楚。

这首诗作当中,李商隐表达出内心遗憾和伤悲。“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相聚之痛,写离别之悲。而后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更写诗人心中对爱情的百般难舍,可谓刻骨铭心。

因为思念和爱情,脸上鬓发都变了颜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间耐不住内心思念之情,夜不能寐也只能感到冷月沁人,爱情失意与人生苦涩联系在一起,更是多有苦闷。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爱却不能相见是最为苦痛的,只能拜托道教意象“青鸟”代为探看,略表心中之愁。

一首诗字字泣泪,堪称是李商隐最著名情诗,背后隐藏着一段他自己都不愿意提及的爱情往事,成就了文学史的爱情绝唱。

小时候都背过,至少其中两句有名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特别是教师节,每次要用这两句歌颂我的老师。??

但其实,作者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一切只是教育工作者和编书者方便我们理解,

毕竟,人家李总可是朦胧派的,可意会不会言传,你读几百遍,其意也不现。

~~~~~~~~~~~~~~~~~

我们要从身世说起,李商隐,从小丧父。作为家中的长子,肩负起了承担家庭吃喝住行的重任。心思敏感而内敛的他,无人可说,没时间去说,只能将哀思深藏心底。

而当时唐朝政局动荡,他又站错了队,导致仕途不顺。不得不说李总不是一块当官的料。仕途不顺,讽刺挖苦对手。并不会求全阿谀,从此一生遭遇排挤,穷困潦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在当时佛道盛行,心灵亦可归属,郁郁不得志的历史衰落中的诗人们,狂出金句,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加之老婆大人是名门望族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也是李总心中最后的一块慰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好景不长,老婆病死,只剩孤苦穷困的他,独活世间。

他虽然痛苦,但仍然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直到晚年仍然飙车到边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回望一生来路,经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仕途坎坷。仍然豪情不减,意志顽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绝不是歌颂老师,也不是赞美爱情,

而是,敬畏生命,生当如夏花之绚烂。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生也难,死也难,风一吹,花就散。

蚕儿烛儿,奉献一生到走完,

这就是意义,不必伤感。

时光匆匆,白天照镜子,又多出了白发,

夜不能寐,独自吟唱,遍身月寒。

去往快乐的仙岛在哪啊?

寻也不得,不如随遇而安,

总会有仙子带我前往(的吧)。。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逢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一《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

提到晚唐诗人李商隐,很自想到他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在政治和艺术上都有很高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广泛的影响,是我国古典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从宋初的“西昆体"的作者到“五四"以后资产阶级学者,都抽去《无题》诗的政治内容,把这些诗说成是纯粹描述男女私情的“艳情诗"。为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进一步探讨、评说李商隐的《无题诗》,很有必要。

不可否认,《无题》诗大部分以男女爱情为素材。但其实,“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李商隐只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传统的比兴手法,借以抒发自已的政治原望。象以上所引的这首《无题》诗,从字面上去理解,好象诗人是写给一位心爱的女郎,对她倾吐无限思慕和自已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鲁迅说的好:“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且顾及作者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壮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题未定草.七》把这首诗放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儒法斗争的旋涡中,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就不难领悟李商隐的苦心用意了。以令孤绹、白敏牛为首的儒家代表垄断了晚唐的政治舞台,一些具有革新思想的法家代表先后遭迫害,受到排挤,被放逐。东风无力,百花催败,这暮春残色分明是影射当时悪劣的政治气候。“相见时难别时难,"造句非常平易、流畅、自然,感情是何等真挚、饱滿、深沉。两个“难”字,把诗人一腔悲愤吐于纸上。面对政治压抑,战友遭难,作为有很深尊法反儒思想的李商隐,并没有低下头去,而是把胸中的滔滔激情疑炼成千古绝唱的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生动的表现了诗人坚持法家思想至死不变的坚强决心。五、六两句,意境相当优美,诗人对革新战友体贴入微的怀念,溶于细腻深沉的诗情画意之中。"蓬山此去无多路,"的“篷”山,隐喻革新战友的流放所在地,这句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友心切,即使迢迢万里,在诗人心中的行程也是很短的;另一方揭示诗人对前途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李商隐在另一首诗中写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在诗意上,各有千秋;在思想上,这首更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即使近在咫尺,诗人和战友仍无法相见,诗人把传说中的“青鸟"比喻为美好的信使,只有她能传递信息。什么信息呢?很耐人寻味。尾声以丽句抒悲愤,尤觉感人。李商隐曾表白自已的诗是"楚雨含情皆有托“。托什么呢?作者没有说,有待于我们共同探索。

在中国文学史上,“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种比兴手法,早在诗《诗经》、《楚辞》里已被采用。由于李商隐的《无题》诗用近体诗的形式,经过他精湛的艺术处理,构思艺术精巧,色彩浓丽夺目,炼字严谨工整,音调和谐婉转。尤其他富有浪漫主义的笔触,开创了政治抒情诗中的新风格、新流派,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生岂得长无谓"等等。当然,有些《无题》诗写的比较曲折费解,用典隐晦,流露了感伤的情调,以及有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性。明代法家王夫子称李商隐的诗“寓义俱远”,“怆时托赋,哀寄不言,既富诗情,亦有英雄之泪”。这个见解是对歪曲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有力驳斥。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