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诗人人生态度的是:一个“忧”字
诗人曹操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与建功立业的期望。
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孔儒的东西,你首先需要请问提问者“何谓也?”
否则由于儒生各自依照自己的喜好解释经典,你不知道他引用这句话含义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首先君命、其次宗族、最后学小人诚信。他把自己、宗族的需要摆在诚信前面,又把皇上的需要摆在最前,所以想儒生有诚信,必须在与前两个因素关系不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解释经典,则与君命和他个人喜好密切相关。所以,当他引用经典时,你必须首先请问:你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问,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的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则容易被儒生反咬一口,说你不懂。
像文质彬彬这句话。
如果按照本意理解,那么是内心外在配合适当,大概各自一半。其中就包含了一半的虚假。孔子这句话实质是在鼓励人们虚伪。联系“非礼勿动”,孔子实际上是教人一举一动都服从一定的仪式、规范。再联系“非天子不议礼”,那么孔子实际上是教人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君王的教化。不过如果不理会“非礼勿动”之礼是仪式、教化性质,那么任何社会、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的内心的狂野有所制约。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如果理解为鼓励虚伪,那么就很不好;如果理解为必须对自己有所克制,则是好事。
正因为如此,后儒为了避免虚伪理解,直接指称这个词含义是文雅。
也就是说,要让行为顺从于文雅这种规范。那么就变成了对内心的完全克制。实际上因为过于反人性而更为容易培养伪君子。他们不但在解释经典时说了谎,而且让事情变得更为糟糕了。
而墨子教导我们,一个人首先要真诚地交流,此所谓“直,参也”,“先知,意相也”。然后需要考虑对他人无害、兼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自我克制只需要到无害、兼爱为止,不需要所谓文质彬彬。在儒家眼里就属于“质胜文则野”一类。荀子批评墨子纵情悦,就是他们观念的一个表现。墨子尚且如此,庄子的无拘无束在儒家眼里就更是狂野了。《墨子》书中反对“狂”,不反对“野”。结合前面所述内容,想起来也挺有趣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和“质”关系的最早表述。
简单地说,“文”就是礼的外在形式,“质”则是礼的内在精神。比如孝顺,在父母面前早晚请安、行礼,这是孝顺的外在形式,而内心的孺慕之情、感恩之心才是孝顺的内在精神。离开了内在精神,礼只剩下表面的形式,那也就一文不值了。
我们应该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讲究中庸之道,孔子认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度,凡事都会有一个平衡点,找到了平衡点,就和谐了。孔子认为君子是文和质的互补,正是这种关系,才成就了君子,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化,虽然质朴,但一开口就显得粗俗,自然不能归于君子之列,同样,太过于文,而少了质朴,就过于浮夸,也与君子无缘。
孔子心中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已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实践检验,已是中国人心中的君子形象,并还会延续。由此想到,在自然界、生物圈、社会、人类自身都会存在一个平衡点,恐龙的不可一世导致了自身的灭亡,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处在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就成为最终受害者。基于此,我们应始终心存敬畏。很好地去利用万物相生相克的这种特性。比如铝合金,在铝里按一定比例加入了别的金属材料,从而具有了更优良的性能。应用范围也更为
结合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谈谈你自己的人生态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篇》
解释: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
不卑不亢、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装逼、不虚浮、自信而不自负更不要自卑...等等之类的意思。
一个人的修养,就是说素质很重要。修养是精神层面的因素,行为是思想的外化。人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素质的好坏。质朴是人本来具有的特点,内在的品质,本我的流露。修养和质朴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彼此相互依托。
“文质彬彬” 是外在修养表现得体,“然后君子” 是质朴的特点加上文化的教养,使人温情敦厚、可亲可近。思想品质干净的人,散发的能量场使人愉悦!
文质彬彬说明有修养,有涵养,读了不少的书,有了不少的眼力,做人方面的话,彬彬有礼是一个很讲理,有礼貌,有内涵的人,做人就应该这个样子,然后君子说明文质彬彬的人做事情也是有原则的,如果违背原则的话,文质彬彬的人也会有自己的态度,一定要善恶有别
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自己的人生态度是:以一种宽容的,温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我想这是一种君子的态度。当别人伤害到你的时候,也许你会悲哀,会愤怒。但过后转念一想,这对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对方只是无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呢?这只会让我们承担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负,最终无力地倒下。
如何使自己做到宽容?永远以一种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平静,祥和。这样你就能够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过自己的人了。
当你能够真正拥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广阔胸襟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正直敦厚的真君子。而那些被你宽恕的人,也会从心底里敬佩和感激你的。
人生态度:做人要谦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心浮气躁,做好每一件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