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的译文是“论语”。
因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一部经典文献,而“家语”则是指家庭内部语言、言行,孔子家中教育弟子的经典传承也都在“论语”中得以体现。
由此可见,“论语”即是孔子家庭内的言行记录和经典教育传承。
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 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 勇敢是根本;治理国家有条理,农业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则,选定继位 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肯下力气是根本。
根本不巩固,就不能很 好地从事农桑;不能让亲戚高兴,就不要进行人事交往;办事不能有始有 终,就不要经营多种产业;道听途说的话,就不要多说;不能让近处安定, 就不要去安定远方。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是君子遵 循的途径。”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揜夫子之不臣。”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
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侏儒戏于前。孔子趋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请右司马速加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惧,有惭色。
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是用秕稗。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溃氏,奢侈逾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男尚忠信,女尚贞顺。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孔子家语的全文原文如下: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几谏。及其位,立不安行不远,言不可教,而善作言,人之迷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夏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也,艺不能生也,贫困而不乱,要之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施于众,而养市民,不以喜怒之色,而色若厉者,其质真邪?如之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