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赏析及手法和感情_蜀相杜甫鉴赏文章

答:表现手法:情节交融, 静动相衬, 设问自答,以实写虚,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

效果: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内容和主体思想: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前两联借景抒情。首联写祠堂之所在,寄寓了诗人想要凭吊诸葛亮的急切之情;颔联写“碧草映阶”“黄鹂隔叶”,皆为秀美愉悦之景,但加以“自”“空”两字,便徒增凄伤哀怜之情,本联在写景上可谓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

后两联直抒胸臆。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

一方面,诗人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希望当朝能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

另一方面,由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功业难就联想到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人生际遇。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