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_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古体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行路难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的。开头两句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三、四句就显示了苦闷、茫然的神态。

五、六句以山川之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七、八句又表现出希望被朝廷重用的心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呼喊。最后两句又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诗人心理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使全诗显得感情充沛,波澜起伏。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