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那天下起了泼火雨,细雨纷纷。身在雨丝风片之中,诗人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首句用“清明”时令在蒙蒙细雨中行人增添了一层愁绪.“酒家何处有”用酒消愁.牧童以动作代回话。
1、意思: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2、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