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
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
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爱国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倡“仁政爱民”,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但由于受到官场腐败、权贵斗争等种种原因的打压,最终被流放到了汨罗江上。
在那里,他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著名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后来,楚国遭到了秦国的入侵,屈原深感忧虑和无奈,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为了不让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撒下粽叶和艾叶,划龙舟赛龙船,以此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据说,这就是端午节和吃粽子、划龙舟的由来。
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