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庐山烟雨的三重境界_苏轼庐山烟雨的三重境界

.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见千般恨未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由妄念躁动之中恍然超越、豁然达观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淤泥生红莲。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颇有此意。

第一重: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山就是山,水不过就是水,这是第一境。

第二重:人得到后满足,或许会有现象和想象不一的失望,种种思绪让人们失去了欣赏山水的 初心,这就是第二种境界。

最后一境,是返璞归真。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看淡执念后,再以纯净的初心去看待这山山水水,心中再无杂念时,这山水又回到了它们本来的面目。

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