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风是什么_杜甫的诗风是什么

杜甫早期的诗也是意气风发,想干成一件大事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经历了挫折后,其诗中充滿了愁苦。但這也成就了杜甫诗风格多样性。

安史之乱对他后期的诗歌有着铺垫的作用。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重,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写下了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处于盛世末期,青少年时期因家庭环境优越,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年少优游,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顺命运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杜甫的诗诗风大变,变得“沉郁顿挫”。

后期杜甫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诗风变得消沉,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同时他的诗很多是表达了自己愁苦哀怨,却又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

之前那种意气风发会饮三百杯的豪言壮志几乎从他的诗中体现不出来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艰辛题材诗。

在安史之乱前,杜甫怀有雄心壮志,在安史之乱后,杜甫诗风沉默,悲伤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