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为官,为了吃穿,廉洁从政,为国为民。
乾元元年(758年),被贬为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司功参军的杜甫到洛阳探亲。相州大败后,安史叛军再次攻占洛阳,杜甫只得离开洛阳,返回华州,途径石壕时遇到了抓壮丁的吏员。
根据唐朝的制度规定,官员的地位要远高于吏员,哪怕是品级最小的官员也要比级别最高的吏员厉害。杜甫当时的官员品级虽然不高(正七品下),但也足以让那些抓壮丁的石壕吏望而却步。
可是杜甫的官员品级确实不高,又不是石壕当地的主事官员。因此杜甫能凭借自己的官员身份自保,却无法阻止这些奉命而来石壕吏抓丁,只能写下《石壕吏》来同情百姓的悲惨遭遇。
因为潼关吏是杜甫的粉丝,所以潼关吏才不抓杜甫。
《潼关》的主旨是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潼关》这首七言绝句的作者是清末革命家、诗人谭嗣同,是作者途经潼关,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这首诗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