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了诗人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的同时,触动了诗人的思绪,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既写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诗人内心羁旅的孤寂之情。
“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空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出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草未凋)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寄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大概意思: 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后两句的情感变化: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