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_王昌龄、李颀、王之涣都是盛唐边塞诗人

写作背景:

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使…暗淡下来,使动用法。

还,读huán,返回、回到原处的意思。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诗人驻守边疆士兵们的高度赞赏和关怀,也表现出对边关战争的无奈和将士们的决绝敬佩心境。

出自:《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扩展资料:

赏析:

前两句,提到了三个地名。“雪山”,是指祁连山,它横亘在河西走廊南侧,绵延上千里。“青海”以及“玉门关”,都是具体地名。

三个地点,跨度数千里,展现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画面:从青海飘过来的云,弥漫在祁连山上,以至于使千年积雪都不那么耀眼了;雪山尽头,可以看到一座孤城。

再向西走上很远,就可以见到玉门关。这两句,使全诗的视角极为广阔,横贯东西数千里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作为边塞诗,这两句加强了诗歌“豪壮”的感觉。

在这样的地域背景下,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当时的唐朝,西北边境,面临两个强敌,一个是吐蕃,一个是突厥。吐蕃在青海地区,突厥在玉门关外。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防范西方、北方两个强敌,守护河西走廊。所以,这两句诗,既是景色描写,也是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实写。

景色描写,与军事形势的描写浑然一体,渗透着复杂的感情:边疆的广阔、苦寒,戍边生活的艰苦,但同时,戍边将士又充满豪情地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

所有这些都融合在开阔、苍茫的景色里。第三、第四句,从远景拉回到近景,并水到渠成地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强有力地概括了边境战争的残酷。

“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对战之艰苦。“穿金甲”,已经暗含着战斗之外的其他可以想见的因素。

比如壮烈牺牲,马革裹尸,以及其他或大或小的胜败得失。但是,即使铠甲磨穿,将士们的壮志却愈发强烈。“不破楼兰终不还 ”,强有力地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最后一句,将前几句的悲苦一扫而光。所有的阴霾消失殆尽,豪壮尽显。这一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总体看来,这首诗虽然不长,但是颇有节奏。

第一、第二两句,重在描绘一个无比广阔的境界,其间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军事和感情方面的内容。第三句,有明显的转折,视角突然具体化,而且表露出感情色彩。

第四句,强烈的感情呼之而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整首诗的风格是豪壮有力的。虽然也有悲的成分,但并不占主导。毫无疑问,战争是艰苦的,“黄沙”句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但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将士们能够豁达地承受战争,所以整个句子给人的感受是乐观的、雄壮有力的。最后一句,是在深深认识到战争的艰苦和持久之后,所发出的更坚定的誓言。

我们常说的“盛唐气象”,在本诗中有典型体现:即使在艰苦的战争中,也充满乐观、坚定和豪情壮志。王昌龄的绝句,往往具有这种阳刚的气质,这也是他最突出的优点之一。

《从军行》其四是一首写士兵离别家乡、奔赴战场的诗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昌龄对战争的憎恶和对战争引发的痛苦的深深感受。


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描绘士兵奔赴战场的同时,也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怖和痛苦。青海长云、暗雪山和孤城遥望玉门关,表现出关山险阻,士兵们的出征充满了艰难险阻。而“黄沙百战穿金甲”则表达了战争的惨烈,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变得脆弱而卑微。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