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就是: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大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是没有用的,这句成语就被人们暗示让什么人做事,对什么人说话,要看对象,如果不恰当就等于对牛弹琴。
意思是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延伸造句:9、对目不识丁的文盲,谈文艺创作,无异于对牛弹琴。
10、有人讥笑我们是来对牛弹琴,却不知在座的各位个个都是行家。
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仪于是变换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因为不安而小步来回走动。
《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
这是彼此没有感情的前兆
如果真的确定没有感情
可以选择离婚了
毕竟这些事情也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对牛弹琴的成语故事人物是:公明仪故事情节为: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战国时代的音乐家公明仪。 “对牛弹琴”这则故事讲的是,公明仪懂得作曲,也十分擅长演奏。有一天,他在野外弹奏,瞧见不远处有一只牛,为了吸引牛的注意,就弹起了最典雅的乐曲来。
但是那头牛仍旧不为所动,一心吃草,公明仪换了好几首曲子,也始终吸引不了牛的注意力,最后公明仪无心弹琴,抱起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