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风格独具,题材广泛,富有情感,深受读者喜爱。下面是对苏轼的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是苏轼第一首悼亡词。上片起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苍凉凄咽,蓄势顿起。接下来“不思量,自难忘”两句带着凄迷情思,推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叹。从表面看,似乎亡妻并不值得如此铭记,但从结句来看,恰恰表现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
词的下片转写梦境,连用三个“凄凉”,以形似神似的方式追忆死去的妻子,更加浓了全词的悲情。
最后用“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三句总束全词,在孤寂与悲伤中,想象亡妻在冥冥之中盼望与自己重逢。
这首词情感浓郁,有着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苏轼的诗词《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赏析:苏轼这首词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
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
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宋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下是对苏轼诗词赏析的简要介绍:
1. 情感真挚:苏轼的诗词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真挚的表达。他能够通过文字传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忧愁、无奈等情感,给人以共鸣和思考。
2. 自然写实:苏轼的诗词以自然景物为素材,对山水、花鸟等进行精细描写。他的笔触细腻,善于捕捉细微之处,诗中的自然景象常常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哲理思考:苏轼的诗词深思熟虑,其中蕴含着对人生、哲学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他通过诗词表达对人性、命运和社会风貌的独特见解,让人们在阅读之余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4. 语言优美:苏轼的诗词语言流畅优美,韵律和声韵的运用恰到好处。他善于运用古文语言和自己的创新,表达出独特的美感和节奏感。
5. 时代意义:苏轼的诗词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社会背景。他关注时事,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将自己的思想观点融入诗词创作之中。
以上仅为苏轼诗词赏析的基本观点,苏轼的作品涵盖广泛、丰富多样,对于每一首具体的作品,都有更深入的解读和欣赏价值。希望这些简要的介绍对您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