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_惊蛰习俗_惊蛰 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之一 ,是在春季的节气 。


 惊蛰,古称“启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 ,不饮不食 ,称为“蛰”,到了惊蛰节 天上的春雷 惊醒蛰居的动物 称为“惊”。故惊蛰时 ,蛰虫惊醒, 天气转暖 建有春雷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

惊蛰,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3月5号或6号。“蛰”即“藏”的意思。古人认为小动物从蛰伏中醒来,是由雷声惊醒的,所以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惊蛰是3月5日,是春天的第3个节气,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惊蛰节气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并会出现雷雨或连续阴雨。


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意思: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3月5、6或7日。这时气温开始上升,土地解冻,蛰伏地下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近义

启蛰

例句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这几声春雷打得真是惊天动地,果然有几分惊蛰的味道。

惊蛰的深层含义是喻示春耕的开始。

如唐代韦应物《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其中“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