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的诗_李端最著名的十首诗

《闺情》李端古诗译文是:

月亮将落,晨星稀疏,天快要明了,闺房内孤灯闪烁,女主人还在辗转反侧。

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骗。

《送李端》这首诗的诗眼是“悲”字。这首诗以“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是悲的;颔联写自己的不幸遭遇,是悲的;颈联写友人的穷困潦倒,是悲的;尾联写凄清的江边秋风,也是悲的。全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知己深情,表达了他们因乱离而久别,在沧桑悲戚中互致慰藉,又深感前途渺茫的无限感慨。

  李端闺情注音版:


  yuè luò xīng xī tiān yù míng , gū dēng wèi miè mèng nán chéng 。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pī yī gèng xiàng mén qián wàng , bù fèn zhāo lái què xǐ shēng 。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旧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中的“送”字直接点出离别,然而在首联中,诗人没有直接点题,而是先宕开一笔写故乡的景象,“故关衰草遍”,家乡遍地衰草,衰败景象怎能不让观者伤心呢?然而,雪上加霜的是“离别正堪悲”,在衰败的家乡与友人分别,诗人的伤悲更近一层,也为整首诗的情感定下了“悲”的基调。在首联中,诗人的“悲”有一个递进,从家园衰败之悲到友人分别之悲,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