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现代·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余光中回忆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时,他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纵读全诗,每一小段都在生离死别中,真实而具体,且节节递进。
第一次生离,是小时候的我与母亲。那时候应该是外出求学,母亲在家苦苦等待。
第二次生离,是长大后的我跟新娘。刚娶了新娘的我外出谋生,等待的人中加入了妻子。
第三次已是死别,我跟母亲,隔着一座坟。生老病死随属正常,但没有那个儿女会接受双亲的离去,死别就是一次痛彻心扉。
第四次是全诗的升华,我居海岛思故园,隔着浅浅的海峡,祖国未能统一,多少的生离死别一直在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