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 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苏询写了六国论,他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