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国藩家训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1、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2、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事情大多因为匆忙着急缺少思考而没能做成,做成了的事都是取决于成熟稳重的想法所致。遇事需冷静是一切的前提。
3、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4、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所以一直能获得长久利益的事情不要做,因为那可能是骗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别人都想去的地方不要前去,因为那里有可能有危险,《论语》中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5、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当众点明别人的缺点而隐藏自己的不足,夸奖自己的优点却去嫉妒别人的长处。此所谓浅陋之人,众人皆不愿与之共伍!如汉高祖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士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么对于你来说呢?”韩信回答道:“越多越好。”后来韩信被杀,并不是不无道理。
6、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而否定他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一点怨言而忘记别人曾赋予的恩惠。所以看人要从整体出发,不要因为局部的瑕疵而全盘否定,更不要以貌取人。《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即是爱一人但是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但是了解他的优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抱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态度。
7、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将利益与他人共享,他人心存感激,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服从你了。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
8、傲人不如者必浅人,人不肖者必小人。
高傲的人总感觉别人不如自己,那么他太浅陋了,不孝顺老人的人一定是小人。
9、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事情多么简单,与疑心之人交往,也将变得复杂;前景多么美好,与贪利之人合作,终将不欢而散。
10、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人是否邪正主要观察他的眼鼻,眼神飘忽不定可能就有问题,鼻梁正与不正。嘴唇后与薄,气慨的大与小,精气神决定其富不富贵。
这些道德规范仍然对今天的人们有很高的启发意义。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训是一份道德规范,旨在指导他的子孙如何做人和做事。曾国藩的家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诚实守信:曾国藩强调诚实和诚信是人生的基本道德准则。
勤奋努力:曾国藩敦促他的子孙勤奋努力,不断学习提高,以实现成功。
宽厚待人:曾国藩要求他的子孙宽厚待人,善待他人,并给予他人援助和帮助。
注重教育:曾国藩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他的子孙不断学习和进修。
尊重父母:曾国藩敦促他的子孙尊重父母,好好照顾父母,并遵循父母的教诲。
这些道德规范仍然对今天的人们有很高的启发意义。